妨害名譽構成要件有哪些?公然侮辱、誹謗罪構成要件總整理
「妨害名譽罪」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罪名,而是刑法「妨害名譽及信用罪」中的一系列罪名,其中最常見的是「公然侮辱罪」和「誹謗罪」,但公然侮辱罪和誹謗罪有什麼差別?該如何提告妨害名譽?本文將為您整理妨害名譽構成要件、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的5個原因、妨害名譽罪的提告流程及賠償金額,並為您解答關於妨害名譽罪的常見問題,請您繼續閱讀:

妨害名譽構成要件
妨害名譽通常包含公然侮辱罪及誹謗罪兩項罪名,以下將為您分別整理兩者的定義及差異:
公然侮辱罪構成要件
- 公然:在可能被不特定人或多數人聽見或看見的公開場做出的侮辱行為。
- 侮辱:以不涉及具體事實的言語謾罵或輕蔑舉動,讓受害人感到難堪或不快。
- 對象:侮辱的對象必須是特定的「人」(不限自然人或法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但若能透過特徵或身分背景辨認對象,也符合此要件。
誹謗罪構成要件
- 意圖散布於大眾:意圖將足以損毀他人名譽的言論散布給多數人或不特定人知道。
- 指摘或傳述:透過言語、文字或圖畫揭發或宣傳某種事實或行為,且該事實或行為足以毀損他人名譽。
- 需為特定事實:誹謗罪的言論內容需為特定事實,而非抽象辱罵,例如:說對方考試舞弊,或是私吞公款。
- 未經合理查證:誹謗者在發表言論前,未盡合理查證的義務。
公然侮辱罪與誹謗罪的差異
公然侮辱罪和誹謗罪最大的差異在於,公然侮辱是不能證明為真的抽象謾罵,且損毀對象是個人榮譽或人格;誹謗罪的內容則需為具體事實情況,且會影響個人的社會評價,例如:在公開場合罵對方是「白痴、智障」,由於謾罵內容屬於抽象辱罵,且主要針對個人人格辱罵,因此屬於「公然侮辱」;若是謠傳他人「佔自侵吞公司公款」,則為具體事實情況,且會影響個人的社會評價,因此屬於誹謗罪。
公然侮辱 | 誹謗 | |
涉及對象 | 個人尊嚴及名譽 | 社會上對個人的評價 |
言論內容 | 未涉及具體事件的粗鄙言語、負面形容詞...等辱罵或冒犯行為 | 捏造特定事實,損害他人名聲或評價,例如:偷竊、外遇、詐欺、黑心店家...等 |
傳播方式 | 需符合「公然」的定義,在公開場所,並在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可能看或聽到的情況下發表言論 | 公開討論、私下傳播都可能構成誹謗行為 |
刑責 | 拘役或$9,000以下罰金;以強暴方法者,刑責加重 |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5,000以下罰金;以文字、圖畫散布者,刑責加重 |
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原因
妨害名譽罪的起訴率並不高,一般刑事案件的不起訴比例約為4成,但妨害名譽的不起訴率卻接近7成,主要原因是告訴人提告後,覺得訴訟程序繁瑣費時因此選擇不出庭,此外,身份確認困難、證據不足...等也都是不起訴的常見緣由,以下將為您整理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的5大原因:

舉證困難
提告妨害名譽時經常導致不起訴的原因大多是舉證困難,因為提告妨害名譽需要提出錄音、錄影、證人證詞...等具體被害證據,但許多人在被公然侮辱或是誹謗的當下忘記蒐證,導致後續提告蒐證不易,因此無法順利起訴。
此外,由於妨害名譽權的主體是人格權,因此受害人必須證明自己的名譽受到實質損害,而非主觀上的不快或不滿,例如:遭他人誹謗後,感覺難過,便可能因為難以證明自己的損害而無法提吿,但如果被害人可以證明是因為遭到他人誹謗而丟失工作,由於失去工作是可以量化的實際損害,較有機會成功提告。
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平衡
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法律必須在維護個人名譽和維護言論自由間取得平衡,因此並非所有批評或指責都會構成妨害名譽,必須考量言論內容、目的、場合...等各種因素,才能判斷行為人是否有意傷害他人名譽;此外,由於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若是是對可受公評之事發表言論,只要內容不涉及人身攻擊或是侵害他人權利,就不會構成誹謗罪。
告訴乃論且告訴期間短
妨害名譽屬於告訴乃論,需由被害人主動提起告訴,警方才能介入偵辦,因此被害人若沒有主動向警方或檢察官提起,便無法提起告訴;此外,由於告訴期只有6個月,許多告訴人常因訴訟程序繁瑣冗長,或是害怕加害人報復而放棄提告。
此外,也有部分告訴人只是因為想要嚇阻加害人而提告,但後續卻因無法提出證據、找不到證人...等原因而消極配合檢警單位的調查,導致最終判決不起訴。
不罰條款的存在
刑法針對妨害名譽案件設有「不罰條款」,例如:能證明言論為真實者(涉及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善意發表言論者、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等,即使無法直接證明誹謗內容真實,若行為人可證明消息來源可靠且已盡責調查,也可能不罰。
虛擬世界身分認定問題
目前法界對於虛擬世界身分認定問題並無統一見解,有部分法官認為虛擬世界中雖然大多匿名或以假名與他人往來,彼此不知道他人的真實身份,但利用該角色名稱與他人互動的同時,也會在網路遊戲社群中建立人際關係與聲譽評價,因此若遭他人詆毀,造成遊戲中的角色評價受損,也應適用於法律中的名譽權保護;另外一派則認為,虛擬世界中角色並非是法定的自然人或法人,不適用於公然侮辱中的客體定義,因此網路上的糾紛若未影響現實世界,也未使現實中的個人名譽受損,就不應受到刑法處罰。
妨害名譽罪提吿流程
以下為您整理妨害名譽罪提告流程,幫助您順利提告:
確認是否符合提告要件
提告妨害名譽前,您需要先確認遇到的情況是否符合妨害名譽罪的構成要件,例如:若要提告公然侮辱,必須先確認對方是否在公開場合或網路上以抽象的言語或文字謾罵您?對方的言行是否會影響社會對您的評價?
蒐集證據
確認符合提告要件後,您可以開始搜集提告所需的證據,例如:遭他人公然侮辱時若有目擊者在場,可以請目擊者擔任證人;若是在網路上遭他人誹謗,務必截圖保存對話紀錄,或是誹謗的文字、影片...等相關內容,建議一併紀錄發文時間、發文者帳號...等詳細資訊。
與對方聯繫
提告妨害名譽前,您可先私下聯繫對方,或是透過律師函、存證信函要求對方道歉並撤銷相關言論。
報案提告
若對方不願道歉或撤銷相關言論,您可攜帶相關證據到警察機關報案,警察會判斷是否符合妨害名譽罪的構成要件並製作筆錄;或是撰寫刑事告訴狀,並親自至地檢署按鈴申告。無論是向警方報案或是至地檢署提吿,為確保案件成功受理,建議您在報案提吿前先諮詢專業律師,由專業律師協助您判斷案件是否有機會成立,律師也可以協助您擬定法庭對策,提高勝訴機會。
妨害名譽要賠多少?
妨害名譽除了刑事責任外,被害人也可以依法請求民事賠償,要求對方支付精神撫慰金,法院會根據雙方的經濟狀況、身份、加害程度、受害程度...等具體情況判定賠償金額;此外,被害人也可以向法院訴請「回復名譽」處分,例如:要求被告公開道歉。
妨害名譽案件的實際賠償金額會因個案情況而有所不同,建議您諮詢專業律師,律師可以根據您的案情,提供專業法律意見及法庭策略,幫助您爭取合理賠償金額。
妨礙名譽不和解會怎樣?
若妨害名譽案件未達成和解,將進入司法程序,被害人可向警局或檢察官提出訴訟,法院會根據個案情況及告訴人提供的證據,判斷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妨害名譽罪,若法院判決被告觸犯公然侮辱,可能處以拘役或$9,000以下罰金;若觸犯誹謗罪,則可能處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5,000以下罰金。
若加害人有意與被害人和解,並彌補被害人的損失,但被害人不願意和解,法院會認為加害人確實有悔意,並根據案情實際狀況決定是否從輕量刑。
遭他人妨害名譽?找專業律師捍衛您的名譽!
無論您是遭他人誹謗或是公然侮辱,提告前都需確認是否符合成立要件,並收集相關證據,才能有效提高起訴成功率。專業律師擁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及訴訟經驗,能協助您搜集提告所需的證據、協助您擬定法庭對策,並爭取合理賠償金額,幫助您面對妨害名譽案件時維護自身名譽!若您需要專業律師的協助,只要點選【免費取得報價】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稍待片刻便有專業律師與您聯繫洽談,過程方便快速!
常見問題
妨礙名譽會有前科嗎?
會,妨害名譽若經法院判決有罪,被告會留下刑事前科紀錄。由於妨礙名譽為告訴乃論,因此若您遭他人提告妨害名譽,建議您盡可能與提告人達成和解,若雙方達成和解,告訴人撤銷告訴,被告就可以免除刑事責任,也不會留下前科。
私訊罵人會構成妨害名譽嗎?
私訊罵人不一定會構成妨害名譽罪,因為私訊不符合「公然」的定義,因此一般不會成立公然侮辱罪;但若私訊散布他人不實流言,或是涉及具體事實描述,且足以損害他人名譽,仍有可能構成誹謗罪。
在網路上罵人需要負責任嗎?
要,在網路上罵人仍須承擔法律責任。若在公開網路聊天室以抽象謾罵侮辱他人,可能構成公然侮辱罪;若在網路上散佈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不實具體事實描述,便可能構成誹謗罪。即使刑事案最後獲判不起訴或無罪,被害人仍然可以依民法提起民事訴訟,向行為人要求損害賠償。
在網站上被罵,警察可以找到對方是誰嗎?
警方若受理報案,可以透過IP位址追查發文者身份,但由於查詢IP位址涉及個人隱私,因此只有在涉及十年以上重罪、詐欺、恐嚇...等重大犯罪時,警方才能向檢察官聲請調取IP位址,但公然侮辱或誹謗罪不屬於重大犯罪,警方無法調取相關資料。
除了透過檢調單位取得IP位址,也可以透過網路平台業者取得加害者的身份資訊,由於網路平台業者不受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限制,可以提供IP位址等資訊給警方或被害人,但業者是否願意提供資訊,取決於平台的政策和個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