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轉學考準備攻略:資格、科目與準備策略一篇搞懂!
在為大學轉學考準備煩惱嗎?本篇文章詳解轉學考報名資格、轉學考考什麼、讀書與備審資料準備,及大學轉學考常見問題,助您順利轉入理想學校!

大學轉學考概述
什麼是大學轉學考?
大學轉學考是提供在學大學生或非傳統學制學生(例如:五專生)轉換學校的考試,學生可透過此機會進入更理想的學府或適合自己的學系。大學轉學考包含獨立招生與聯合招生2種:大多數學校採取獨立招生,考生們需分別報名各校的轉學考;少部分學校則參與聯合招生,讓考生一次報名即可參加多所學校的轉學考試。
大學轉學管道的差異:獨立招生、聯合招生
獨立招生
各大學自行決定轉學考書審資料、考科、錄取條件,考生需逐校報名並準備不同的書審資料,例如:作品集、讀書計畫...等,考生能精準鎖定目標校系進行申請。
聯合招生
由多所大學合作招生,考生僅需一次報名即可參加考試,考試內容與規則統一,準備相對簡單,但錄取結果是依成績排名分發,考生不一定能進入理想學校就讀。
常見聯合招生類型
- 台聯大轉學考: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陽明大學聯合招生。
- 台綜大轉學考:成功大學、中興大學、中山大學、中正大學聯合招生。
- 私醫聯招:台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中山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長庚大學、慈濟大學6所醫學大學聯合招生。
轉學考的類型:暑轉、寒轉
轉學考每年提供2次機會,考生可根據自身準備狀況選擇適合的時機應試,依據招生時間,轉學考可分為:暑假轉學考(暑轉)與寒假轉學考(寒轉):
暑轉
- 以筆試為主,錄取名額較多。
- 大一學生需修畢完整學年(上下學期)後才能報考。
寒轉
- 以書審、面試為主,錄取名額較少。
- 並非所有大學都會提供寒轉招生名額。
- 大一學生無法報名(修業累計未滿二個學期)。
轉學考時間 | ||
---|---|---|
暑轉 | 寒轉 | |
簡章公告 | 約每年3-4月 | 約每年9-10月 |
報名時間 | 約每年5-6月 | 約每年11-12月 |
考試時間 | 約每年7-8月 | 約每年1-2月 |

轉學考報名資格
報考轉學考的基本條件
大學轉學考資格主要依照各校當年度轉學考簡章公告為準,一般來說,只要「修業累計滿二個學期以上」,且非「操行退學者」與「學籍開除者」,即可報名轉學考,也就是說以下4類學生皆符合考試資格:
- 大學畢業生:已完成學士學位者,可透過轉學考入讀不同學校或不同科系。
- 大學肄業生:包括目前在學,或曾經就讀但未完成學業者(例如:被二一退學但符合修業年數)。
- 專科畢業生:五專、二專或技術學院畢業生可透過轉學考進入四年制大學。
- 專科肄業生:五專修業滿五年(不論學分是否修完)者。
此外,已修滿80學分以上的學生亦可報考,修習範圍包括:
- 等同大學或空中大學的程度學分課程。
- 專科以上學校推廣的教育學分班課程。
各校對轉學考資格的特殊要求
- 各大學轉學考資格限制不同,仍須參考當年度轉學考簡章。
- 部分學校轉學考方式不固定,可能包含筆試、書審或面試,考生應依目標學校準備。
- 有些學校的特定學系可能規定考生必須具備特定背景或曾修習特定課程。
學業成績與操行成績的影響
學業成績
筆試為主的學校,成績優劣不影響報考資格;書審為主的學校:在校成績影響較大,約佔書審總評分的20%-40%,部分大學還會要求考生提供系排名。
操行成績
多數學校對操行成績有最低要求(例如:平均須達 80分以上),未達標者可能無法報考。若有嚴重違紀紀錄(例如:曾被記大過或警告),部分學校可能不予錄取。

轉學考考什麼?
轉學考科目大致可分為共同科目與專業科目,每所學校考試科目可能略有不同,通常需考1-4科。考試範圍依報考年級而定:
- 大二轉學考:考試範圍以大一課程為主。
- 大三轉學考:考試範圍包含大一與大二的核心課程。
通常每年轉學考的科目變動不大,考生可先參考前一年度簡章內容,但仍應以最新公告為準。
共同科目:國文、英文
- 主要為國文與英文,少部分學校可能加考數學或邏輯推理能力。
- 難度大約為高中大考程度,較偏向測驗基礎能力。
- 準備策略:由於考生間的程度差異不大,建議專注於專業科目,投資報酬率較高。
專業科目:依科系而定
專業科目是轉學考的決勝關鍵,各科系考試內容有所不同:
- 理工科系:微積分、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概論。
- 商管科系:微積分、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計算機概論。
- 文科科系:各系自訂,可能包含歷史、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
- 醫學與生命科學相關科系:生物、化學或基礎醫學科目。
專業科目範圍通常以大學課程內容為主,建議以大學教科書作為主要準備資料,並搭配學校指定參考書目深入學習。
各校考試科目的差異與重要性
- 即使報考相同科系或領域,不同學校的考科可能有所差異,務必詳讀轉學考簡章。
- 部分學校以書審與面試為主,部分則仍採筆試,考生應針對目標校系準備合適的應試策略。
- 事先確認目標學校的最新考試資訊,可透過學校官網查詢系所介紹、課程規劃、招生簡章...等內容,以掌握最新消息。
- 各大學校系每年的轉學考招生狀況可能略有差異,建議選擇3-4所學校報考,提高錄取機會。

轉學考準備策略
確認目標校系
- 準備轉學考前,首先應確認目標學校與科系,每間學校的考試方式(筆試、書審、面試)不同,考科與範圍也有所差異。
- 建議參考近2年的轉學考簡章,掌握各校考試內容、重點與錄取標準,並密切關注學校最新公告。
- 了解學校的學習資源、師資、開設課程...等資訊,有助於撰寫書審資料與未來學習規劃。
書審準備與科目備考
轉學考準備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但大多數考生會提前4-6個月開始準備,如果報考學校要求書審,建議至少提前2-3個月開始準備相關資料,包括:蒐集相關背景資料、證照、學習經歷,並撰寫自傳與讀書計畫。轉學考的考試科目通常包含1-4科,範圍主要來自大學課程內容,具體應考範圍會依報考年級而有所不同。
共同科目準備:
- 英文準備:可從背誦單字、閱讀文章入手,培養長句解析與閱讀理解能力,並多做歷屆考題。
- 國文準備:以國學常識、閱讀測驗與作文為主,可透過熟讀成語、古文選文、名家散文增強語感。
專業科目準備:
- 建議提前3-6個月開始,依考試範圍複習專業與共同科目,並將時間重點放在專業科目。
- 某些學校的專業考科題目會參考原文書或以原文出題,若考生能習慣原文內容,有助於提升理解能力與答題正確性。
- 專業科目應採用完整閱讀法,從頭到尾讀完至少一遍,並針對不理解的部分反覆閱讀,確保掌握核心概念與細節。
選擇準備方式:自學 vs 補習
- 自學:適合本科系學生,優點是可節省費用,考生亦可自由安排學習進度,但需具備良好的自律能力。
- 補習:適合跨考或對考科較不熟悉的學生,補習班可提供完整教材與指導,幫助快速掌握核心章節,省去自行整理資料的時間。
- 跨考建議:若欲轉換科系,建議透過補習班或家教加強專業科目,以提升學習效率。
大學選課策略
- 同科系考生:建議修習國文、英文、體育...等校定共同必修課程,與可抵免目標校系學分的系必選修課程,未來轉入新學校時可減少重新修課的負擔。
- 跨考生:不同科系的大一系必修課程有所差異,通常無法抵免目標科系的必修學分,跨考生可先查詢並修讀能抵免的學分課程,轉學後便能專注於新科系的大一系必修課程。
考古題練習
- 考古題是準備轉學考的關鍵工具,能幫助考生了解出題方向與重點範圍。
- 至少應練習5-10年份的考題,分析常考題型,找出重點章節加強複習。
- 除了目標學校的考古題,也可參考其他學校的類似考題,提升應試能力。
心態建立
- 轉學考準備過程中,可能需要犧牲大一新生的社交娛樂時間,專心學習。
- 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但只要堅持到底,就有機會成功轉入理想學校。
- 建立支持系統,例如:與同學組讀書會,或透過補習班、家教的指導,提高效率。
其他注意事項
- 關注最新消息:定期查閱學校官網,掌握最新招生資訊與考試動態。
- 確保操行成績達標:部分學校對操行成績有所要求,確保成績達標,以免影響報考資格。

備審資料的準備
準備時間與規劃
- 建議提前2-3個月開始準備轉學考書審資料,確保有足夠時間整理背景經歷、證照、學習歷程,並撰寫自傳與讀書計畫。
- 轉學考的書審重點在於考生的報考動機及與目標科系的契合度,應著重於展現個人特色與專業能力,避免單純堆砌學業成績。
- 隨時關注報考校系的最新招生簡章與學校官網,並針對系所背景、學習資源、教學目標、開設課程...等資訊撰寫書審資料,提升說服力。
備審資料的架構
- 備審資料的主要架構一般包含:個人簡歷、自傳與讀書計畫,並可根據個人經歷補充有利審查資料,例如:證照、研究成果或競賽紀錄。
- 封面以簡潔專業為主,可包含報考學校名稱、科系、校徽、姓名、原學校名稱...等資訊。可適當使用字體變化與顏色強調重點,但應避免過度花俏影響閱讀。
- 建議為整份資料加上頁碼與目錄,方便教授快速查閱重點內容。
- 可使用表格呈現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正式的照片、學經歷、歷年成績、特殊表現、證照與興趣...等。內容應與目標科系的核心能力相符,可參考該系官網的教育目標,將符合條件的能力放在前面,並以精簡文字表達。
自傳撰寫重點
- 內容架構:個人背景、求學過程、人格特質、報考動機、學習經歷與成就。
- 報考動機:教授關心的是學生「為何選擇這個科系?」,應強調個人興趣與該科系的關聯,並展現對此領域的熱忱與學習規劃。
- 跨系考生應強調學習動機:若為跨科系轉考,應說明跨領域學習的原因、已做的準備及未來的努力方向。
- 內容具體:舉例說明求學期間的學習成果,例如:某堂課如何啟發對該領域的興趣,或透過競賽、專題、社團活動獲得的經驗成長。
- 避免冗長與抽象的形容詞:教授審查書審資料的時間有限,應以精煉語句清楚表達個人特質與優勢。
- 利用小標與段落清晰呈現,提升閱讀體驗,讓教授能快速理解重點內容。
讀書計畫撰寫重點
清楚規劃學習方向,以近程(入學初期)、中程(學業規劃)、遠程(畢業後發展)三個階段說明未來目標,內容需符合報考學校的課程設計,避免過於籠統或與該校發展方向不符。
- 近程:列出已修學分、學習歷程,並說明如何補強不足的專業能力。
- 中程:描述未來修課計畫,是否會選擇雙主修、輔系或外系選修以加強專業能力。
- 遠程:畢業後是否選擇繼續升學、研究所方向與職涯規劃,明確說明長遠目標。
可加入時間軸或表格,以流程圖呈現學習計畫,讓內容更直觀、有條理。
有利審查資料
除了基本書審資料,若能提供額外的學習成果與證明,將有效提高錄取機會:
- 專業證照:與報考科系相關的專業證照,例如:程式語言證照(Python、Java)、語言檢定(TOEIC、IELTS)...等。
- 學術研究與競賽經驗:若曾參與專題研究、發表小論文或競賽獲獎,可附上作品或證書,並簡要說明與目標科系的關聯。
- 自主學習計畫:可展示個人在課外如何增強專業能力,例如:透過線上課程(Coursera、edX)、讀書會、自學教材...等方式提升自身競爭力。
- 社團與幹部經歷:若有擔任社團幹部、志工服務...等經歷,可說明其對個人能力的培養,例如:團隊協作、領導力、專案管理...等。
美編與排版建議
- 適當使用標題分段,或以粗體字強調重點,提高易讀性。
- 排版應簡潔明瞭,避免過度裝飾影響專業度。
- 內容應經過多次校對,確保表達清晰、無錯字或語法錯誤。
注意事項
- 部分學校對書審格式有特定要求,考生應依照各校簡章規範準備書審資料。
- 內容需量身訂做,避免直接複製他人範例或不同學校的書審內容。
- 每段都應有具體重點,避免流於空泛或過於公式化。

常見問題解答
大學轉學考與大學重考有何差異?
轉學考 vs 重考 | ||
---|---|---|
比較項目 | 轉學考 | 重考 |
費用 | 約$40,000-$50,000/學年 | 約$100,000/學期 |
競爭人數 | 約7,000人(分散報考) | 約11萬人(含應屆、重考生) |
考試範圍 | 大一必修課程 | 高中三年所有課程 |
題型難度 | 範圍固定,較易準備 | 素養導向,範圍廣,變化大 |
錄取結果 | 考不好可續讀原校 | 考不好可能只錄取更不理想的學校 |
影響學習年限 | 直接轉入大二/大三 | 需從大一重新讀 |
科系選擇 | 選擇較少,部分學校無名額 | 幾乎所有科系都能報考 |
準備時間 | 半年至1年 | 至少1年 |
轉學考後需要降級就讀嗎?
轉學後是否需降轉,主要取決於報考年級與科系相關性:
轉入相近科系通常皆可銜接,但仍需檢視學分抵免狀況,以確認是否需補修課程。若是大一升大二(暑轉或大二上結束後的寒轉),通常也不需降轉,即可順利進入新學校就讀大二,但若大一必修課程未修畢,可能需補修相關學分,但不會影響學籍年級。
若跨考不同科系,因為可抵免的學分較少,容易影響課程銜接,可能需降轉,部分學校甚至會限制非相關科系的學生轉入大三。
另外,少數學校會要求所有轉學生都降轉一年,詳情應閱各校簡章規定。
原校學分可以抵免嗎?
考生在轉學後可申請將原校已修課程學分轉入新學校,減少重修科目的負擔。一般來說,若新舊學校的課程名稱與內容相同即可抵免學分;即便名稱不同但內容相似,也可透過提交課程綱要,經校方審查認可後仍有機會獲得抵免。此外,學分較多的科目可以抵免學分較少的科目,但最終登記時仍會以較少的學分計算。
除上述基本規則外,學分抵免可能有其他限制,例如:學校可能規定抵免的學分須達70分或80分以上,成績未達門檻的課程無法申請抵免。此外,學分抵免通常會有上限,部分學校要求必修與選修課程不得互相抵免,甚至會規定轉學生須重新修習該校核心課程,即使內容相似也不能抵免。因此,考生應查閱新學校的學分抵免規範,並準備原校課程綱要方便新學校審查,且錄取後應主動詢問新學校的教務處或系辦,以確保轉學後的課程銜接順利。
可以同時報考多所大學或同一大學的多個科系嗎?
視各校轉學考辦理方式而異:若為採獨立招生的校系,只要考試時間不衝突,考生可以同時報考多所大學或同一所大學的多個科系;多校聯招則根據成績分發,但考生可報考不同聯盟辦理的轉學考,增加錄取理想校系的機會。

把握轉學機會,踏上更適合自己的學涯之路!
大學轉學考是一個讓您追求更理想學習環境的機會,無論是想進入國立大學,還是想進入更符合興趣的科系,只要透過正確的讀書計畫、有效的準備方式,以及充分利用考古題與學習資源,便可以大幅提升錄取機會!如果您希望獲得專業家教的指導,歡迎上PRO360找到您的備考科目【家教科目一覽】,讓PRO360為您快速媒合家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