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
護理師證照,全職家庭主婦6年,孩子分別為5歲及2歲多,煮餐食,喂奶,洗澡,洗衣,洗碗,整理收納……等。
被告與原告結婚6年多,生有一男5歲多,一女2歲多,目前已協議離婚,尚在爭取孩子扶養權力責任負擔官司,預於114年2月4日開庭,現原告被趕離婆家搬回娘家,但2個孩子卻在婆家???
婚後原告母親將原告本身之所有保險及少數存摺交由被告,原告婚前工作為小港醫院護理師,薪資存款於元大銀行,113年9月30日原告母親至銀行整理後發現從108年4月112年12月帳戶被盜領1084834元,因信任被告故由其保管原告印章及提款卡,被告有用錢需求或入不敷出時及提領金錢,以上未獲原告同意或告知原告,如裝潢嘉義房屋,購買傢俱、支付保費、信用卡帳單、家庭開銷,租屋費……等。註二:原告用被告元大銀行儲蓄險金錢每日提領3萬元裝潢一樓客廳,廚房及2台冷氣,後與被告說與三舅借錢裝潢,之後用原告每月薪水還?被告問原告薪水多少卻回關我屁事,是否已打算離婚,確還用被告錢,後被告母親詢問,沒要其歸還,才見笑轉生氣說去借信貸歸還?
被告原為高雄榮總社婦產科住院醫師,後覺太累轉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又覺太累,又回到嘉義為其原生家庭,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又覺太累,最後選擇桃園平鎮聯新國際醫院家醫科住院醫師訓練3年,原告跟著被告到處輾轉,懷孕從頭吐到尾,沒住月子中心,孩子自己顧,從未要求其分擔照顧及干涉其求職。
在中壢期間,每月住院醫師薪水約8-9萬元,租屋費25000元,保費每月約10000元,家庭開銷約30000元,信用卡帳單原告不知,於113年9月訓練結束返家回嘉義,住婆家隔壁有通道互通,被告及其家人就經常表現出對原告不滿意,到處嫌棄,原告拿錢說我是小偷?孩子生病都怪原告,且說原告是潑婦、神經病、瘋子、白痴、關我屁事……等難聽的話,自行帶其家人及孩子出國不告知原告,拒絕與原告溝通,最後不讓原告接觸孩子,不給生活費,提離婚???且2次到派出所提告原告侵犯隱私,毀謗,損壞物品,當著其父母及孩子及家母面前揚言要原告抓去關看我搶不搶得到監護權,原告身分俱疲,懷第二胎期間罹患憂鬱症,被告說早知道就不考慮結婚。註一:原告本就打算與被告離婚,只是找不到適合理由,故對被告百般挑剔,甚與家人聯合孤立被告,故離婚訴狀理由奇怪。註三:是否已打算離婚才故意將被告與孩子分開,限制其相處,且出國及作任何決定不告知被告,以上所述乃被告猜測原告所想,而後提離婚訴訟。
註四:甚至派出所提告所照照片為其用手機拍攝,顯示其有注意被告行為,且告知幼稚園老師被告不能去接孩子,有所防備。
註五:以上幾點,顯示原告及其家人心思縝密,心機深沉,要離婚何不直接說?
故在此請求檢察官能夠請法考慮被告因與原告結婚後所發生的事,如跟著原告高雄、嘉義、中壢租屋,要節省開支,生了2個孩子在家煮飯,做家事,帶孩子,沒有私人時間,還被原告及其家人說不會帶孩子,生完孩子皆無住月子中心,老二在婆家做皆自行照顧,你對這個家又無貢獻為何要給你生活費,關你什麼事……等,使被告罹患憂鬱症,心靈受創,被告工作晚點回家,說無盡到媽媽、媳婦、太太責任,原告對被告病情毫無關心,被告為了孩子長期忍耐忍受,不希望孩子受傷害,希望法官能考慮被告為這婚姻所付出歲月、金錢、健康、原本人際關係……等,放棄原本的工作、薪水、人際關係,得到了什麼?
被告還要求原告母親歸還孩子每月症府補助款5000元,2人共10000元,總共約30萬元,若要與其記較金錢,結婚6年我原本薪水算45000×12×6=3240000,高雄租屋家具費算20萬元,嘉義廚房,客廳裝潢及2台冷氣共100萬元,這些我無跟他計較,在嘉義出車禍購買新機車我自付約5-6萬,因懷孕期間無法看牙醫後植牙的前我自付約8萬元,生完第一胎剛滿月就因發燒腹痛送至醫院診為盲腸炎行腹腔鏡手術,第二胎又有憂鬱症,醫療費用支出算5000元,月子中心及蜜月算35萬元,以上這些原告皆無與被告催討,原告的身體苦痛皆忍耐,但對原告所造成的身分受創該如何賠償?
綜合以上,希望檢查官能夠儘早於114年2月4日前蒐證查明,被告是否有涉及盜領及詐欺等罪,對被告提出告訴,傳喚偵查。
投訴狀
本人何××,獨自居住於桃園,於民國112年12月經人力銀行派遣公司進入長榮航公司做地勤工作,平均上班時間為中午12點至晚上9點,有時會加班至11點。於入職後因本身為派遣員工,故經常受正職員工欺負,排擠,言語責罵,甚至行為推撞……等職場霸凌。
於民國113年12月發生3件與正職員工衝突事件,有與相關主管約談,其表示要當事者多忍耐,會糾正正職員工,採取息事寧人態度,並詢問當事人是否願意繼做這份工作,當事人回答願意,之後當事者隔幾天收到派遣公司指示被長榮航空工司不續聘,當事者感到委屈,不滿,及時值年底,找工作不易,經濟來源被切除。
事件一:當事人當時正為機艙分配區進行擦拭玻璃及餐盤工作,有旅客將貼紙貼於座椅上,當時被分配到同樣區域的正職員工工內容為清垃圾,卻叫當事人處理,當事人詢問其正職員工這種情況該誰負責清理,該員工回答應為清垃圾人員處理,故當事人回其不要臉,而該正職員工即向領班報告。
事件二:當事人表示地勤人員下班會坐麵包車至定點下車回家,當天因發生事件一導致當事人情緒低落,坐於車門一角,於停車時隨即開門,不知道還要倒車,當事人馬上將車門關閉並致歉,當時車上有一名正職女性原工,據當事人主訴從他入職起就看他不滿 故借機針對當事人一直責罵他,說你難道不知道這樣很危險嗎?……等,當時車上尚有許多人,令當事人感到心靈受創。
事件三:當事人表示每日最後一架航班要清艙,要去電腦查閱,或詢問事件二該名正職女性原工,當事人表示正職女性原工經常以很快速度唸過,當事人表示聽不清楚,請她再唸一次,其就以不耐煩的口吻加重語氣唸過,當事人表示其皆忍耐約一年。
因長榮航空為大型企業,內部問題卻多因正職與派遣員工彼此間摩擦造成嫌隙,離職率高,主管卻無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造成惡性循環,當事人為避免之後入職新人也遭到同樣待,故向勞工局反映,希望勞工局能夠指相關單位人員至現場查看,調閱監視器,評估是否有職場霸凌存在問題,令工作人員有一正向健康的身心靈職場環境。
以下分享五個我從書中學到的五個智慧錦囊。
1.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關於日常生活當中,那些導致我們痛苦的念頭,我們可以如何面對?
作者在森林修行的時候體會到一個道理,我們腦中的念頭會一直出現,也許我們能以不同方式助長念頭,給予它們不同的空間,但我們無法操控腦海中要跳出哪些念頭。也就是說:「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它們應有的樣貌。我們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這也對應到了佛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那就是「我們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理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作者進一步解釋,我們的心理痛苦主要不是由外部事件引起,而是自己內心發生的事引發的——那些一個又一個湧現、我們可以相信或不信的念頭。只要我們選擇「不相信」這些念頭,這些念頭就不會再煩惱著我們。
因此,作者認為在他的生活中,對他最有幫助的就是句話:「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因為「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這讓我回想起《轉念的力量》書中所說的:「轉念的本意不是要我們把頭撇開,漠視過往曾經發生的事件,而是提供一個明確的方法,幫助我們看清阻礙內心釋懷的主因,藉此找到面對現實的力量。」
就像是我們可能做了一場失敗的工作簡報,最直接的「念頭」可能會批判自己「真是一個沒用的人,連一個簡報都做不好」。我們允許這個念頭出現,但是我們不一定要相信它,而是退一步思考其他念頭的可能性,例如:「我這個人不是沒用,而是缺乏了某些關鍵的簡報技巧而已。我可以如何學會這些技巧?」
如此一來,就可以把原本令自己感到痛苦的念頭,轉變成即將採取的下一步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能錯了
關於人際關係的衝突,書中給出一句充滿智慧的箴言。
這句話是某一次作者的僧人導師跟他們分享的時候提到的,這位導師告訴學生:「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這句智慧箴言就是:「我可能錯了。」
讀完這段話的時候,我蓋上書本陷入沉思。我深深體會到,如果人生當中要挑選出一個「最有毒的想法」,那就是:「我是正確的。」這個有毒的想法,導致了我們跟別人產生衝突,跟團體產生隔閡、跟親近的人產生裂痕。
「我是正確的,所以你要照著我的方法做事情。」「我是正確的,所以你們不能反對我的意見。」所有覺得「我是正確」的念頭,正好就是所有衝突的根源,是導致我們傲慢和視野狹隘的主要原因。然而,有沒有可能我是錯的?當然有可能。
「我可能錯了,或許有更適合你做事行的方式。」「我可能錯了,或許我沒有體驗過你們經歷過的事情。」當我們用這種充滿謙遜和懷疑的方式來思考,更多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發生,我們也不會對於某個觀念那麼樣的執著。
就像這句俗諺所說的:「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如果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早就知道了,你會變得很難接近,也會錯過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可能是錯的、可能不知道,就可以放下執念,反而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智慧。
我的體會是:堅持自以為知道,往往會造成大問題;允許自己不知道,永遠都不會是大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會知道
關於誠信正直,書中有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
在聖誕假期的時候,作者跟一位僧人的家族親友齊聚一堂。在深夜的時候,那位僧人的堂兄把威士忌推向僧人,問他說:「你要喝一杯嗎?」
僧人回答: 「不了,謝謝。森林修行派的僧人禁酒。」
「喔,喝啦!反正又沒人知道。」堂兄勸誘著。
這位僧人抬起頭看著堂兄,沉靜又真誠地回答:「我會知道。」
作者當下在旁邊聽到了這個回答,他脖子後的寒毛直豎。他說這是他有生以來收到最棒的一項提醒,他在書中寫道:「(這件事)告訴我為什麼過誠信的生活是值得的。這就是我想實踐道德的方式。這就是我想為自己言行負責的方式。」
我讀到的當下也覺得很震撼,不是因為我們要在別人面前顯得正直,也不是因為有某個天神要計算我們的功過。我們依循著正直誠信的態度,就只是為了問心無愧的生活,就只是因為我記得。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陪伴我們走過一輩子,唯一會跟我們自己走一輩子的人,只有我們「自己」。
就像是話劇《冬之旅》當中有一段極其精彩的台詞:「沒有一條道路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茫然失措的時候,記得回到真誠,尤其是對自己真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喜歡他人原本的模樣
關於人際關係的相處,書裡面還有一些著墨。
像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可能會「看不慣」對方的一些行為,覺得對方「應該」要怎樣比較好。更嚴重一點,如果對方不按照我們的想法,我們甚至會「討厭」對方。作者提到,有這種想法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這會消耗你大量的精力,耗費不值得的心神。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覺得別人很討厭,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你太反彈,其實只有一個小祕訣: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仔細想想還真的是這樣,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誰會因為我們一直評判他,就會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幾乎沒有,反而我們愈多評判、愈有意見,雙方的衝突就只會愈多。
這也讓我回想起《愛的藝術》這本書提到的一個道理:「愛,不是等待正確的對象才去愛。」我們都以為要等到一個「正確」的對象才去愛,像是理想中的白馬王子、理想中的兒女、理想中的父母,我們等、等、等,結果等一輩子卻總是不滿意對方的樣貌,也從來不會有滿意的一天。
原來,跟他人相處的道理很簡單,喜歡他人原本的模樣,愛對方本來的樣貌。
宇宙不是他本來的面貌,宇宙是你的模樣,所以要活成自己想見到的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也會過去
關於如何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書中有這麼一段故事。
在作者還俗之後,跟他的老婆結婚時,他在結婚戒指刻印上一段獨特的刻字。珠寶商在幫作者刻這段文字的時候,調侃作者說這是所有戒指刻字的委託當中,最不浪漫的一句話。
他到底刻了什麼字?
作者介紹了一段發生在十三世紀中東的故事。一位波斯國王以傳奇的智慧治理他的王國。在這個國家的百姓中,有個人真的很想知道國王能英明治國的原因。他走了好幾星期才到王宮,最後也總算獲得接見。
這個人跪在國王面前時問道:「國王陛下,您以公正、成功和受人讚美的方式治理國家,祕訣究竟是什麼?」國王摘下自己的戒指,遞給來訪的百姓,然後說:「你會在這枚戒指中找到我的祕密。」這個人將戒指的內側對著燈光一照,隨後就大聲把這段文字唸出來:「這也會過去。」
作者在他的婚戒就是刻上了這段文字「這也會過去」。
我當時讀到的時候整個雞皮疙瘩都起來,因為一般人想刻的字都是「永恆的愛」或「永遠相愛」之類的祝福。但是這句話「這也會過去」,反而才是真實人生的寫照。而且,這句話也提醒了我們,時間有限、人生有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每分每秒相處的時光。
這讓我回想起斯多葛哲學思想中,「生命是借來的」這個觀念,我們的肉體就很像是我們穿的「太空衣」,我們只是借來穿著一段時間,總是要還回去。而且,每個人的太空衣品質都不一樣,代表生命長短彼此不同,但是終究會面對死亡。
無論是美好的體驗或痛苦的體驗,人生一切的起起伏伏也都會過去。就如同作者所說:「沒有什麼會持久。一切都是無常的。這是壞消息,但也是個好消息。」